河北省邯郸市风俗

日期: 栏目:旅行社 浏览:0 评论:0

1、赵文化

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,其基本内涵为开放、进取、包容,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。

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,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、融合和升华的结晶,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,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。

2、女娲文化

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,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“炼石补灭,抟土造人”的地方。娲皇宫因此而得名。因女娲抟土造人,又是人类的创造者,故被世人尊称为“华夏祖庙”。

千百年以来,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,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,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。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,展现了女蜗在洪荒之世,与自然抗争、改造自然、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,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。

3、曹魏建安文化

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文化的中心。在东汉未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问,为北方著名的古都,曹魏、后赵、冉魏、前燕、东魏、北齐相继在此建都。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,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“建安文学”。

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,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,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。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,是建安文学的摇篮,民族融合的结晶,中国文化史的奇现。

4、广府太极文化

灿烂的东方文明,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。清朝道光年间,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,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,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—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。

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,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,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,使太极拳易于习练,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。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,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、走向世界,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。

5、磁州窑文化

磁县、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,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,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,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。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,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。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,从此薪火相传,绵延千年。

其造型优美,装饰手法丰富,色彩对比强烈,题材广泛,技艺高超,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,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,集诗、书、画于一体,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,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。

参考资料来源:邯郸市人民政府-历史文化

河北省邯郸市风俗有二月二乞巧、民间花会表演、六月六敬谷神、正月十六烤百病、腊月二十四扫房子等。

1、二月二乞巧

在磁州附近的山村里至今还有二月二乞巧的习俗。这一天,姑娘们结伴到附近的小山上自制“乞巧饭”,焖小米饭、包水饺、煮米粥都行,最重要的一项是到旁边的灌木丛中找一种红色的野生植物果实,,将其放入锅中,然后每一个姑娘都蒙住眼睛,用筷子夹着吃,每人吃之前锅里都要保证有7个,吃到的越多,手就会越巧。

2、民间花会表演

丛中是邯郸的一个镇,早在明太祖年间,这里就开始举行民间花会表演。花会表演分为四组,共有20多种表演形式,如造型艺术、武术、杂耍等,内容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老故事或历史故事为主。届时在大街小巷都可欣赏到精彩的演出,人们往来穿梭,络绎不绝,热闹非凡。

3、六月六敬谷神

在邯郸西部的武安一带至今还流行着敬谷神的习俗。六月六前后,当地农民所种的谷苗都已出穗,远远望去一片金黄。为了庆祝,也为了祈求来日的风调雨顺,这一天,家家户户都要蒸馍、豆包,并把自家蒸出的馍带到自家的地里,以祈求五谷神能赐给人们一年的好收成。

4、正月十六烤百病

邯郸地区有烤百病、烤杂病的说法,用棉花柴火堆成一堆,加上点松柏枝,一下就烧的红红火火的,中午依然跟着媳妇去娘家串亲戚。如果是新女婿这天就不再回来了,一直要在丈母娘家住到月底,这叫住正月,让丈母娘管教管教。

5、腊月二十四扫房子

腊月二十四除了家里的房子要里外打扫一番外。新女婿也要在这天买好东西给丈母娘家送过去,然后在丈母娘家帮忙打扫卫生。

有方法就可以,还很快

一、地方风俗

婚丧旧俗:

①婚俗。旧时邯郸一带青年男女结亲也是讲究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双方经媒人说合初步同意后,要“过小帖”,就是男女双方把各自的“生辰八字”写在红帖上,并随些礼品,由媒人交换。

双方经进一步了解同意订亲后,要履行正式订亲手续——“过大书”,然后择定良辰吉日娶亲。娶亲的前一二天,女家要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家,这叫“过妆”。

娶亲时要坐花轿。去迎娶时,新郎坐红轿——女轿,新郎家族里的一个伯父当“斟盅的”(即迎娶的领头人)坐蓝轿——男轿,轿前以吹打响艺为前导,热热闹闹前往女家迎娶。

新郎在等待新娘上轿期间,女方自家和街坊的姐妹们要争着往新郎的脸上抹锅底黑。其意图有三种说法:一是抹了黑要洗,而“洗”和“喜”谐音,图的是大“喜”;二是给新郎一个下马威,告诉他女家不是好惹的,婚后不许虐待媳妇;三是属古老婚俗中“抢亲”的遗风,男方抢亲时,女家要“抵抗”,方法是打新郎或用抹黑的方法羞辱新郎。

娶亲回来时,新娘坐红轿,新郎坐蓝轿,“斟盅的”骑着去时拉的坐马回来。娶亲回来时不走原路,这叫“不走回头路”。花轿来到新郎家门口,要拿烧热的犁铧围着花轿转三圈,同时往上面浇醋,这叫“吉利”(激犁)。接着由一个公婆、儿女、丈夫齐全又不怀孕的“全和人”到轿里给新娘戴“壳子”,这是正式做媳妇的外在标志。随后新娘抱着准备好的织布柽子和铜镜出轿,由前来送亲的娘家兄弟抬着脚不踩地就坐在红椅子上,跨过摆在街门过道里的马鞍子,这叫“骑鞍过柽”。往里走时,街坊的年青人抓着一把把干草节儿和料豆往新娘和送亲人的头上撒,这叫“撒草料”。拜天地的天爷台上放着一个盛粮斗,斗里插着五色纸旗。天爷台后竖着一捆高粱秸箔子,箔子上插着弓和箭,意思是避邪。把新娘抬到天爷台前,不下椅子,和新郎一起拜过天地就被抬进洞房,继而开始由小辈们闹新房。

晚上,街坊邻居的年轻人还要来闹房。轻的是跟新娘要糖,或要钱买糖;重的要动手动脚,新娘和公婆不能责怪,因为有“三天没有大小”的说法。如果没有人来闹房,就意味着这家邻里关系差。

闹完房,新郎新娘休息前,要喝交杯酒,同时要吃不生不熟的饺子和面条,图的就是“生”——生儿育女。接着新郎的嫂子帮他们扫炕和铺炕,一边扫,一边唱着《扫炕歌》:“扫扫窗户儿,抱个双眼皮儿;打扫窗户台儿,抱个状元郎儿……”新娘盖的被子里要放些枣、栗子和花生等,图的是新娘子“早生贵子”。

新婚夫妇睡觉时要抢红绫被。据说谁抢着红绫被谁就强过对方,过日子“不受气”,心眼实在的新婚夫妇认真抢,实际上不少夫妇抢的结果是同被而眠。

新婚之夜,新娘的小姑子要在窗户外听房,如果没有人听房,婆婆要在窗户外斜放一把扫帚,上面放一件衣服,算是有人听房。

新娘过门三天后,要由新郎陪着回娘家,这叫“回门”。但当天要返回新郎家,不在娘家住,意思是只向娘家简单报告一下三天来的情况。过门九天以后,新娘要回家住些日子,这叫“住九天”。住的日子不限,意思是这些日子很紧张劳累,需要在娘家稍事歇息。住完后,回到丈夫家就开始了正常生活。

如今邯郸市里青年结婚,已改骑自行车或租小汽车接亲,同时有了旅行结婚、集体婚礼等形式。在农村则多骑自行车接亲。

②丧俗。老年人去世,邯郸一带叫“喜丧”,意思是寿终正寝。一般要在家停灵三天、五天或七天。停灵期间要搭灵棚,请“响艺”,吹吹打打,热闹几天,死者的儿女晚辈,即孝男孝女要昼夜守在灵前。

停灵期间,街坊邻居和生前好友都要前来吊孝。过完停灵期从家里往坟地发丧,这叫“出殡”。这天,死者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送葬,特别是儿女两亲家要给出门的女儿(媳妇)和外甥男女(孙儿孙女)挂孝,同时要上“礼”和“大饭”。“礼”是礼金,“大饭”就是白面蒸的“大窝子”、盘拳、面果品(甜瓜、西瓜、石榴等)。在瓜果季节,还有上真果品的。邯郸县东北部上“大饭”时,有的还在“大窝子”上插着一组面捏的戏出人物,以示礼重。

埋葬后的第三天,孝男孝女们上坟“圆坟”,即用铁锨修整坟堆。第七天头上,要上坟烧纸,这叫“过头七”,以后每七天上坟一次,一直过完五“七”,然后是过百天、周年。

如今实行火葬,丧俗已简化多了。

年节风情:

①过春节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,邯郸城乡过春节有其传统的形式,首先是穿新衣、起五更、放鞭炮、点岁柴。过去人们称春节是“一元复始、万象更新”。过年穿新衣,图的也是“新”意。说是起五更实际上一过午夜就有人起了、起来后家中年轻人便燃放鞭炮,期望鞭炮响声威慑和驱除邪祟、张扬正气、振奋精神。此后,便在院子里点岁柴。所谓“岁柴”就是把木柴、棉秸、芝麻秸和柏树枝等堆在一起点着,只让其冒烟,不起火焰,一直火区一天,这叫“火区岁”。“岁”和“祟”谐音,“火区岁”是要烧掉一切邪祟、烦恼和不顺利的事情,期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。

接着便是晚辈向自己的祖父母、父母等长辈磕头拜年,拜毕,全家人便一起吃年饭。年饭多是饺子,有的人家好在一两个饺子里放铜钱、花生米等,谁吃着了就意味着谁在新的一年里“幸福如意”。饭罢,等到天亮,穿戴一新的大人孩子们走出家门,先给本家族的长辈拜年,然后是邻里间相互挨门拜年。过去拜年要下跪磕头,如今已改成鞠躬,或用“过年好”、“给您拜年”等客气话代替了,拜年差不多要持续一个上午。

初一中午,全家人在自己家吃团圆饭,一般不在别人家吃,城里人下午继续到相距较远的朋友家拜年。晚上,有的人家便备酒宴请客人前来喝酒,共叙友情。如今,大年初一晚上,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会节目,已逐渐形成新的习惯。

正月初二至初五,是串亲戚、相互拜年的日子。正月初二,一般是女婿到岳父家拜年的日子。女方的晚辈也到男家拜年。初三是出嫁女儿给亡故的娘家父母上坟的日子,一般人不走亲戚。初四、初五照例走亲戚。一过初五,一般就不走亲戚了。

贴春联、挂吊挂儿、买年画,也是邯郸城乡群众过年必不可少的事情。贴春联,一般是年三十就在街门和屋门上贴体现良好愿望的春联,也有在街门上贴神荼、郁垒或秦琼、尉迟敬德等门神画的。挂吊挂儿,是在街门头、胡同、小巷上横拉绳儿,挂上布的或纸的吊挂儿,吊挂上有画戏出人物的,有印着“人寿年丰”、“新年大吉”、“恭贺新喜”等字样的。有的纸吊挂儿是掏空剪出各种图案的,其形状多是长方形,下头有尖角或垂穗儿,布吊挂儿有的是红色三角旗形。传统的年画多是木版三年历和“莲年有余”等娃娃抱鱼画儿。如今,木版年画已很少见,精美的年画和挂历在城市已很普遍,并逐渐进入农家。

②闹元宵(过小年儿)。农历正月十五,古称“上元节”。上元之夜称元夕或元夜、元宵。现在通称为元宵节。邯郸城乡叫作“过小年儿”。小年儿的日期是十四至十六三天,此间是邯郸城乡春节期间娱乐的高潮。

据考证,元宵节挂灯来源于佛教中的上灯,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过小年摆灯盏、挂灯笼、过灯会是邯郸城乡的传统习俗。

节日晚上,邯郸城乡农家都要在神象前、院内、街门口等角落摆一些陶瓷小灯盏,街门上要挂红灯笼,孩子们要打着纸的、布的或玻璃灯笼上街嬉戏,图的是用灯火和光明驱除黑暗和邪祟,祈求吉祥如意和平安,有的还在街口、村边摆灯山,即在木架子上摆放几层几十盏甚至上百盏陶瓷小灯盏,远远望去,跟灯山一般。市南郊、马头镇人家,都在平房顶、院墙上、街门楼和街门前摆放用红绿纸裹围着的小灯盏,晚上点着,远远望去,一盏盏红绿灯映照出庭院的轮廓。

邯郸的灯会主要有耍龙灯、放河灯、黄河灯阵和灯楼、灯牌坊等。马头镇过小年有放河灯的习俗。最简单的河灯是把小灯盏放在一块小木板上,放在河中,任其随流而去。比较讲究的河盏是用高粱杆和纸绑扎,糊成小船,小船上有“许仙借伞”、“劈山救母”等戏出人物画。船底船身用蜡油浸过,不怕水,小船儿上还点着蜡烛,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滏阳河中,人们在大堤上,远看万点灯火随流而下,真是意趣盎然。

邯郸县丛中村灯会已有200年的历史了。过小年儿时,街中央、村口便搭起了灯楼和灯牌坊,上面吊挂着的宫灯为狮子灯、鱼拱莲、熊猫等备种灯笼,有装有巨型花亭戏出人物的转灯,晚上万盏灯火,相互辉映,煞是壮观。村西打谷场上摆着黄河灯阵,它是用361根木桩按阵图栽就,上头固定一个红绿纸围着的小灯盏,各桩之间有绳索连着,形成曲曲折折的进出路线,灯阵中央立着一根高杆,叫“老杆”,杆顶高挂一盏灯笼。小年儿三天里,成群结队的人们,从灯阵人口处进去,到中央老杆前,再沿着出阵的路线走出来,不许半路返回走回头路。人们传说,逛逛黄河灯阵不腿痛、不腰痛,到老杆跟前磕个头能消灾灭病。因为人们普遍存在求长寿康乐的心理,所以逛黄河灯阵的人很多。在武安市,峰峰矿区农村,过小年摆黄河灯阵的也不少,矿区称黄河灯阵叫“灯地儿”。

元宵佳节,邯郸城乡还要放花,也叫放焰火、民间焰火主要有花筒、火马、火伞、火树、老杆等。花筒分泥花筒、砖花筒和铁花筒,还有地花筒,点着后能放出耀眼的礼花。火马和火伞,是把鞭炮和灯儿(花炮的一种,药的成分主要是硫磺,不响,主要是为使灯儿耀眼)绑在马形和伞形架子上,晚上,人驾上马架子,手举着伞,别人点燃连着的火药捻子后,人便驾着马架,举着火伞奔跑起来,一边跑,一边响着鞭炮。燃着灯儿,喷着礼花儿。花树,就是在树上绑上一束束灯儿和起花、礼花筒,用火药捻子连住,点燃后灯儿耀眼,起花钻天,礼花竞放,俨然一棵花树。

③二月二。农历二月初二,邯郸有“二月二,龙抬头,大囤满,小囤流”的说法,按照二十四节气,过了二月二就快到惊蛰了。土地解冻,天空开始打雷,地里各种昆虫也开始出来活动。因为蛇是“百虫之首”,所以说,“龙抬头”是昆虫开始活动的同义语,又因为民间传说龙王是玉皇大帝的“掌雨官”,管着人间风雨旱涝,所以人们祈望神龙赐福人间风调雨顺。

邯郸乡间过二月二不犁地、不耙地,怕犁断或耙着“龙头”,即刚结束冬眠开始活动的蛇。在民俗饮食方面,过二月二要吃面条,意为挑龙头。邯郸一带还有“二月二,刮大风,拾干柴,摊煎饼”的民谣。摊煎饼,有煎烤死各种害虫祈盼丰收的意思。

④清明节。阳历四月五日前后(农历二月底三月初)是清明节,这天还是祭扫节日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而来的。清明节前,禁止用火,人吃生食——寒食。过罢寒食一两天就是清明节,这是祭奠亡灵、祭扫坟墓的日子,同时也是人们在春光明媚的天地里踏青游玩的好时机。

建国后,清明节成了祭扫革命公墓、缅怀革命先烈、对人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时机。届时,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地区的人们,都要来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谒陵。

⑤端午节。邯郸城乡过端午节要吃粽子、麻糖(油条)和缝(艾叶)香包。“吃粽子”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夫、大诗人屈原。他投江死后,众人便纷纷往江里投粽子,叫鲛龙等水族吃,从而保护屈原的尸体。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。邯郸粽子主要有黄米枣棕、江米枣粽和江米糖粽子。黄米即黍米,如今黍米少了,只好用小米代替,少有点黍米即可。然而邯郸城乡过端午节更普遍的是吃麻糖。旧社会,人民群众生活低下,平时很少吃麻糖,只在端午节时吃一顿,亲戚间还互相送麻糖。

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有香气,有杀虫防止植物病害作用。人们也认为有避邪作用,女孩用艾叶作填充物缝成香包,挂在胸前,扎在辫梢或带在身上,一是可以避免蚊虫叮咬,二是练针线活儿和亮手艺的好机会。她们还把杨叶、榆叶等揉啐和艾叶一起或者单独用这些叶子缝香包。邯郸一带民谣唱道:“带上艾,不怕怪;带上杨,不怕狼;带上柳,不怕狗;带上槐,大鬼小鬼不敢来;带上榆叶,不怕王八;带上椿叶,不怕蛇蝎。”。

⑥中秋节。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,邯郸城乡过中秋节也叫过八月十五。这是一年中除春节以外比较大的民间节日之一。八月十五正是中秋时节,收粮棉、摘果品正值高潮。中秋节晚上,农家便把糖饼和瓜果梨枣等摆放在院中桌上,意思是庆丰收、敬老天。

农历八月已经秋高气爽,加上正是月半,明月如盘,月光如水,家家户户都欢聚一起赏月。讲究的人家还要对月饮酒。中秋节还是团圆的节日,走娘家的妇女,出外办事的男人,节前一般都要赶回家,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。

月饼是中秋节主要的民俗食品。邯郸城乡人民自做的月饼叫糖饼,实际上是糖烧饼。它用发面做皮儿,里面放红糖或白糖,用模子扣一下,放在鏊子上烙熟。有的是用蒸馒头的方法蒸的,形状扁平圆形,心里面有糖。亲戚间要互相馈赠月饼。八月十六,出嫁闺女给娘家送月饼。

如今的中秋节,城乡人民都食用食品厂制作的各式月饼了。

⑦腊八节。农历十二月初八,邯郸城乡叫“腊八”。早在我国周朝时候的夏历十二月,就有了猎禽兽祭祖先的习俗,叫做“腊”。从秦朝开始,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。古时候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,每到这一天,人们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“腊八饭”,为的是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。邯郸城乡的腊八饭,一般是在早晨做小米粥时,往锅里放些红枣、花生米等。近几年来城乡都有了做腊八蒜的习俗。腊八这天买回一些食醋,剥些蒜瓣放在醋里。过节吃饺子时用它佐餐。这时蒜瓣发绿,已不甚辣,而醋汤儿却酸中带辣,别有风味。